她是热爱教学的会计学引路人,亦是经管同学的良师益友。她就是被昵称为“薛女神”的经管学院的薛健。
清华经管学院会计系薛健教授
求学之路:学业之外,还有一同排练的话剧和合唱
当年,薛健从家乡吉林保送至伟德bevictor中文版。在经管学院念了4年本科和2年硕士研究生后,去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攻读会计方向博士学位。回忆起当年在清华经管的时光,薛健的眼神中流露出不一样的光彩。
在经管本科期间,她曾先后担任过团支书、院团委组织组副组长和院学生会副主席。在学生会期间,薛健还和同伴们一起创建了令经管人引以为豪的传统——“冬情”学生节。薛健回忆:创办学生节的初衷是让大家在期末复习中缓解压力、展示自我。“第一届学生节比今天传统许多,主要就是歌舞、短剧。会计班众多女生带来的‘模特秀’,曾轰动一时。”而薛健身为合唱队队员,曾组织全班同学编排“民歌联唱”,受到广泛好评。第二年,薛健所在班级还演了话剧《雷雨》,最后一年还表演了配乐诗朗诵。薛健参与创作的项目年年轰动,甚至成为当年的样板。
薛健不仅有文艺特长,开朗活跃的她在学术上也是个优等生。当年申请出国读研时,分别申请了会计和金融专业,拿到若干录取通知书,最终选择了卡耐基梅隆大学。
对于国外学习经历,她坦言,在美国第一年确实很不容易。“博士阶段的学习和本科打基础不一样,很多困难都必须要一个人去面对”。薛健“一一数落”起当年在大洋彼岸的辛苦,“读博士期间,越往后走越顺利,毕业后还拿到了以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命名的博士论文奖(dissertation award),自己的名字也永久地贴刻在在学校墙上了”。“在美国的学术训练,对我职业发展有很大帮助。身处陌生的环境、使用不熟悉的语言,挺锻炼人的。”薛健这样总结自己的留学经历。
放不下的经管情:“我回来报道啦”
博士毕业后,薛健先在香港科技大学作为助理教授工作了一年。忆及港科大,薛健深有感触:“整个学校像个美丽的大花园,每天早上一拉窗帘就可以看见海,特别开心。”但香港科大的美丽没能留住薛健,她心中一直牵挂着母校。“每年回来‘感情丰富’的我都有不少感触,真的很有归属感。”
2006年,在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的感召下,薛健回到经管学院。“我回来报道啦!”这是薛健看到时任学院党委书记杨斌所说的第一句话。“不管走到哪,感觉自己对学院的发展还是很注重的,走到哪儿都想着清华会怎么样,学院会怎么样。听到清华和学院有了新发展,就会觉得很开心。”回忆起经管学院的成长和变迁,薛健总结了一句——在经管工作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工作”(It’s not a job)。“这份工作是有感情的,我会觉得是我的一部分,我也是它的一部分。我愿意为此多努力一些、多付出一些,也愿意把工作融入到自己的圈子中,把自己融入到工作圈子中。”
教书育人:会计学的引路人
同学们大都在大二上学期“会计学原理课”上认识薛健老师。“其实不了解会计学的人往往会对这门课有一些误解,觉得就是摁一摁计算器、算一算账。只有深入学习研究,才会懂得这门学问的重要性”,作为会计学的“引路人”,薛健深感责任重大。
尽管已经教授多年,她依旧在每次课程前投入很多准备工作,不断尝试着改变与创新。从2014年秋季开始,为帮助同学尽快掌握会计学知识,课程改用中文讲授。“在国际化背景下用英文讲课是必要的,但用中文打好基础后再引入英文讲学,同学们就更容易接受。”薛健认为,“会计学原理作为一门基础课,重在让同学们理解会计学的趣味和益处。”会计学原理知识繁杂,她尽可能地加入实例,就是为了帮助同学们真正了解会计学的实际应用情况。
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每位老师都要面临的问题。薛健表示,在保证授课质量的同时,要尽力兼顾科研学术工作。对于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她一般都会提前完成,但偶尔也会缺少思路,“像大家一样赶在最后期限前完成”。
“做热爱的事业才不觉得辛苦”是薛健的最大工作感触。薛健的父亲是一名特级教师,每年都有考取名校的学生登门拜访。父亲的教师形象曾深深感染和鼓舞着她,如今薛健更是深有体会:“我觉得作为老师最幸福的就是,可以看到学生成长为更有才华、更优秀的人,在同学们成长过程中看见自己的身影,这也是我喜欢和学生在一起的原因。”
“当下的选择太多,更容易浮躁”。毕业多年后,当时排名最好的同学可能不再是最优秀的,曾经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同学可能已成就了一番事业。“选择一份和自己兴趣、能力相契合的职业当然幸运,但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来源:清华新闻网通讯员:苏湘怡范琪王媛)
【新闻链接】
清华经管学院会计系薛健教授荣获第六届“清韵烛光”伟德bevictor中文版“我最喜爱的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