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伟德bevictor中文版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与时俱进话经管——曲文新老师访谈

2004-07-16
阅读:

与时俱进话经管——曲文新老师访谈

兰心

迎着温煦阳光下一缕缕微沙拂面的和风,展眼繁华道路旁一树树喜眉展眼的金黄,我们欣然感受到日渐浓郁的融融春意。拾级而上曲文新老师家的楼梯,发现主人早已敞开房门等待我们的到来。曲老师家的起居室整洁而简约,朴素的木地板上一盆青翠欲滴的绿植,临窗采光的写字台和传统式样的书柜,电视机上一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墙上一幅全家福的照片,靠门而置的小床让我随意摆放外套和背包,满室充溢着亲切平和的温馨气息。品味着杯中新茶袅袅升腾的清香,欣赏着曲老师杯上“人与荷俱静”的恬淡,我们开始聆听他将悠悠往事娓娓道来。

谈到经管学院二十年来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长期担任副院长职务的曲老师深有感触地体会到:我院建筑、设备的发展体现了经管学院的发展,而经管学院的发展又与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息息相关。众所周知,我院的硬件设施支持资金多数来自校外捐赠,而之所以有众多友善人士和成功企业给予我们热情的帮助和慷慨的资助,主要在于高瞻远瞩的捐赠者们认识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迫切需要我国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回首经管学院的发展历程,正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过程。

曲老师1983年5月到经管系即担任副系主任之职,经管学院建立后任行政副院长,一直到1998年从学院管理岗位退职。近十五年的风风雨雨亲自走过,而今讲起学院基本建设的进程和规模,曲老师兴致勃勃地侃侃而谈。学院的发展同任何改革开放初期的新生事物一样,曾经历过一段相当艰难的岁月。遥想十年前大礼堂院庆十周年的情景,曲老师忆起礼堂前的草坪上学生拉起的标语“十年风雨”,切身感受到经管学院“二十风华”的来之不易。曲老师戏称当年为了给学院的发展争取更多的空间和更快的速度,几乎“吵”遍了校机关各部门:人事处、财务处、教务处、研究生处、基建处……当然不是真的吵架,更不是个人之间的纠纷,而是对于学校政策、工作方式上的探讨和研究。

1979年初经济管理工程系(恢复)建立,最初的办公地点在主楼,几个房间顶多100来平米,包括一个大办公室,一个小会议室,一间资料室,一台PC机,直到1983年暑假都是这个规模。83年曲老师到任后不久,经管系由主楼搬至9003大楼,这次搬动是学校照顾的结果。当时系内只有二十几位一线教师和十几位机关职员,帮忙搬家的主要劳动力是第二期经济管理干部研修班的学员们,该班的一位班干部是现在的云南省省长。经管系被安排在精密仪器系所在四楼的“东腿儿”,不仅方向背阴,而且暖气不足,总共8~10间办公室,估计400平米左右,一间小机房里有几台286的PC机,虽有个小会议室但相当简陋,如有领导前来,一般要到主楼接待厅或者工字厅开会。

1984年经管学院成立,在院领导的关怀下,学院的老经管楼(文南楼,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语系所在地)于同年年底奠基,1986年10月建成,占地4000多平米。曲老师印象中教职员工从86年10月6日开始搬至院馆。学院有了自己的教室、大一些的会议室和外宾接待室。各教研组的办公室里,每两位教师共用一个书柜,每位老师有一张“一头沉”的办公桌,这在当时的伟德bevictor中文版里已经是“富裕”的象征。学生的14号楼与院馆楼均属计委立项经委拨款项目,也在此时投入使用。经管学院80年起招收本科生“经零班”,那段时期的本科生时常搬家,而且有幸入住新楼。开始住在18号楼,之后搬进14号楼,房间里还配有柜子,当时也算是不错的条件。

学院的机房和语音教室也逐步建设起来,曲老师特别提到赵纯均老师在这方面功不可没。那个时候我院得到了加拿大“θ项目”的资助,该项目用于支持中国开展管理教育,包括教师派出进修和资助方教师来华讲学等,本来是不允许购买设备的。赵纯均老师同资助方谈判,强烈提出为了教学紧跟时代的发展,为了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一定要购买计算机和筹建语音教室。加拿大的一个华人企业得知此消息后,赠送了我院36台386计算机,当时已经是很高的配置。后来机房又有新的发展,由台湾元智工学院(现为台湾元智大学)提供捐赠,添置了45台486微机。

语音教室经过谈判得以建立,加拿大方面同意出资60000多美元,但必须在加拿大购买设备。曲老师继续据理力争,点名要SONY原装品牌,即由加方代表我院同日本SONY公司签订买卖合同,设备从日本直运至中国,由加方付款,并要求附送100盘崭新的SONY原装磁带。36个座位的语音教室投入使用后,我院本科生每周开设两次语音训练课,如需录音一律使用附送的原装磁带,不允许自备磁带,从而保证了对新购语音设备的维护。这种听力教学条件在全校的本科生中是首屈一指的,外语系的语音考试还要向我们借语音教室使用。谈起这段往事,曲老师如数家珍,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当年创业时的情境,充溢眉目之间的是一种难以掩饰的自豪感。

更为可贵的是学院图书情报中心的设立,当时一个学院拥有自己图书室的,在全校仅此一家,面积300-400平米,完全由经管学院出资建成。以理工科著称的伟德bevictor中文版藏书颇为丰富,然而图书馆内几乎没有经济方面的图书。专门为经管学院这位后起之秀购置一批新书需要巨大的投资,学校当然也有困难。当时我们的想法是计算机和图书一定要保证,经管学院的实验室除了社会这个大课堂,在学校里的实验室就是机房和图书馆。曲老师认为学院其它的经费可以尽量节省开支,但购买书刊的款项一定要充足,即使在90年代经费最困难的一段时期,他仍然一再对图书情报中心主任闵平老师讲,买书千万不可间断,杂志尤其不能断档,每年的图书报刊保证十几万元的额度是铁定的支出项目。学院除了自己购置图书资料之外,也得到了来自校外的支持,一些国外的学校和国际友人送给我们许多宝贵的书刊。记忆最深的是一位美籍华人,将从创刊直到捐赠时的一套运筹学杂志赠给学院,而且此后每年都将前一年的杂志寄到我们这里来,当时保存如此齐全的这本杂志在中国境内只有两套,另一套在国家图书馆收藏。

在采访过程中,曲老师不断提及学院的发展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在89-91年那个阶段,由于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等国际国内局势的影响,我国在政治经济上曾有所摇摆。1992年的春天,邓小平同志适当其时的南巡讲话犹如春雨般滋润人们的心田,只有改革才有希望,只有发展才能富强,改革春潮的涌荡推动着市场化进程加快,经济运作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对管理教育事业的兴盛是个极大的促进,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大批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更多有识之士认识到管理教育的重要性,更为重视经济管理人才的成长。此后朱镕基院长在院务会上明确强调培养财务会计人才,在原有MIS专业的基础上,财务、会计方向本科生开始招生,继而由本科升入研究生的规模逐年攀升,从91年起MBA学生数量更是勇创新高!

教学规模的激增迫切要求学院硬件设施的相应提升,这时我们有幸得到香港恒生银行董事长利国伟夫妇的捐赠,兴建学院的新馆伟伦楼。曲老师由衷地称赞,利国伟先生的慷慨之举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甚至对于名位也淡然处之,其中给曲老师印象最深的两件事,一是在伟伦楼的建设过程中,利国伟先生要求关于出资之事不要对外宣传;二是伟伦楼建成之前,学院曾请利国伟先生题词,也被他谢绝了,现在的“伟伦楼”三个字是计算机制作而成的。“经济管理学院”由朱镕基院长书写,当时写了两条,曲老师从中分别选取了六个字,制作成为现在大家所见的样子。

伟伦楼建筑面积13000多平米,内设国际学术报告厅,案例教学教室,信息系统实验室,图书情报中心等。该楼的落成和投入使用,无疑是经管学院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标志着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教学条件和办公设备明显改善。院馆不仅在使用面积上有很大的增加,而且在硬件和软件设施的配置上产生了巨大的飞跃。1997年暑假,曲老师和其他机关人员没有休息,一起给学院搬家!这一回当然比上次搬家时的家产丰富得多,其实学院在老经管楼的多数家具都留下没有搬来,搬得最辛苦的是机房和图书情报中心。特别是图书情报中心,为了不打乱书刊的顺序,先对图书整理编号,打捆搬运过来后再按号码放好,这些工作学生们帮了不少的忙。

曲老师仍然强调机房和图书馆的重要性,院馆一层基本是计算机层,三层南侧和四层安排给图书情报中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敞亮气派的阅览室,曲老师认为那是当年伟伦楼最为精彩的一笔!曲老师要求图书情报中心保证60000册藏书,数量固然不能少,但也不必一味贪多。因为经管方面的图书更新速度很快,我们的藏书应当不在于求“多”,而在于追求“精”和“新”。当时曲老师曾设想效仿台湾某些图书馆,在馆内营造一小部分独立安静的阅览单间,能够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不受四周环境的影响,他认为搞教育不能只有“书呆子”,但也不能没有“书呆子”,极少数全心读书的学生有可能成为将来科研领域的顶尖人才。不过后来考虑到暂时没有这个条件,只好放弃了最初的构想。

当时院领导们清楚地认识到,学院的发展最根本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优化,这是培养教育出类拔萃的经管人才的关键所在。为了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吸引国内外的优秀学者选择经管学院作为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学院必须尽可能地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当时学院有大约100位教师进住伟伦楼,副教授职称以上每人一间办公室,副教授职称以下两人一间办公室,每个办公室配有空调、书架、办公桌椅、电话等,每人一台486计算机。同时为了留住人才,学院申请了30套校青年公寓以改善教师的居住条件,其中25套分给青年教师,5套作为国外访问学者的住宅。此外学院在工资待遇、人事制度等方面有所改革,例如开始实行“秘书制”即合同聘任制员工制度,增加了部分教学辅助人员,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对一线教师的行政负荷有所缓解。

然而这些改善仍然不能满足突飞猛进的形势发展需要,由于师生员工规模日益扩大,不出几年办公室再度紧张,教室供不应求,机房的机位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于是学院开始了营建舜德楼的规划。该楼由香港美心集团董事长伍舜德先生捐赠大部分建设资金,EMC、伊士曼柯达等国际知名企业捐赠了楼内以公司命名的教室设备及装修费用。建舜德楼的初衷是为支持经济管理学院非学历培训教育的发展,98年曲老师从学院管理岗位退下来之后,继续负责学院培训办公室的工作。2002年10月学院培训中心大楼舜德楼顺利落成并投入使用,此间学院高级管理培训中心正式成立,培训办由学院行政机关的一部分逐步成为一个教育产业实体,在经管学院的统一协调下欣欣向荣地发展起来。

谈起这些往事,曲老师脸上流露出欣慰的笑容,现已退休的他仍然关注着学院今后的发展方向。建院至今二十年的时间里,一切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兄弟院校的经管院系发展也很迅速。不久前北京大学举行了管理学院新院馆的奠基仪式,据称建筑面积达30000平米。曲老师对这个数字十分敏感,觉得挺有意思、值得注意。当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建馆时11000平米,我们清华经管学院的伟伦楼13000平米,超过了他们。伟伦楼加上新建舜德楼的15000平米,总共28000平米。现在北大新建的管理学院新院馆30000平米,又超过了我们。

当然一个学科的建设发展不能只比大楼,还要比教师比人才。曲老师肯定北大的思想活跃,近年来发展同样喜人,高校之间的竞争并非坏事,经管学院要感觉到压力,并通过竞争继续进步,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更多贡献。十年风雨沧桑,二十风华正茂,我们还要抬眼向前看,三十年、四十载将会怎样,能否风采依旧、风韵犹存、风光无限?如何保持住经管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旺盛的生命力,进而培养出一批指点江山的风流人物,使伟德bevictor中文版早日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要实现这一远景宏图,经管学院仍需要坚持与时俱进,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不懈努力。同时中国的管理教育不能完全按西方的模式进行,应当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中国管理学科的改革和发展,不会脱离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还要呼吁和期待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这将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发展的过程。

曲文新老师作为经管学院建院元老中的一员,为我院的建设倾注了无数心血,对我院的发展贡献良多,然而在我们后辈面前既不居功、也不矫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并对学院今后的建设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老一辈经管人与经管学院血脉相连的深情令我们深深地感动,适逢庆祝建院20周年的美好节日,让我们对所有曾经为经管学院建设出力和正在为学院奉献青春的新老教职工们说一声:您们辛苦了!告别曲老师的时候我发现他的写字台上摆放着三幅像框,中间是院庆十周年时同朱镕基院长及其他领导亲切交谈的合影,左侧一张清华学堂的素描,右侧是怀抱外孙女的小照。临行前曲老师通知我们一个好消息,3月13号他的小孙子平安降生,让我们祝愿曲老师一家美满和睦,共享天伦之乐!